

2025年10月17日至19日,在山東重工·濰柴動力全球合作伙伴大會在青島召開。在全球裝備制造業的目光聚焦青島之時,濰柴集團作為山東重工集團的核心企業,正以其亮眼的業績和清晰的戰略,向世界展示中國動力品牌的崛起之路。2025年1-3季度,濰柴實現營業收入超過2500億元,同比增長6%,在復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下,交出了一份“年年難過年年過,日子過得還不錯”的成績單。
三大業務增長極驅動業績騰飛
濰柴集團董事長馬常海在發布會現場透露,濰柴的增長主要得益于三大戰略業務的強勁表現。
首先是“大有可為”的大缸徑發動機數據中心業務。在AI人工智能時代,數據中心備用電源需求激增,濰柴敏銳捕捉到這一市場機遇。從2023年的幾十臺,到2024年的幾百臺,再到2025年1-3季度銷量同比增長400%,大缸徑業務實現了跨越式發展,有力支撐了傳統業務增長。
其次是新能源業務的“新新向榮”。濰柴在新能源領域的布局可追溯至2010年,提前謀劃電機控制器、電機等核心部件。2025年3月,濰柴新能源產業園在煙臺落地投產,具備年產能20GWh的電池PACK能力,終于讓多年的投入結出碩果。1-3季度,新能源板塊“三新”業務實現122%的同比增幅,成為增長的重要引擎。
第三是出口業務的持續發力。1-3季度發動機板塊出口收入增長30%以上,達到歷史新高,有效規避了國內市場波動風險。馬常海強調:“我們未來的增長點就在出口,這一點深信不疑。”
濰柴大型船用發動機
技術自立:熱效率53%的突破背后
在發動機制造這個被譽為“工業心臟”的領域,濰柴用實力證明了中國制造的進步。連續四年發布全球本體熱效率最高的柴油發動機,并將這一數字提升至53%,這不僅僅是技術參數的突破,更是中國動力裝備自主創新的重要里程碑。
高研發投入是技術突破的保障。2024年,山東重工研發投入達136億元,其中濰柴作為核心企業占據了重要份額。持續的高強度研發投入,使得濰柴在傳統動力和新能源領域都建立了技術優勢。
值得注意的是,濰柴的技術發展路徑并非簡單的技術引進,而是堅持自主科技創新。正如馬常海所言,濰柴布局新能源早在2010年就開始,“除了電池外,電機控制器、電機都做了布局,提前謀劃”。這種前瞻性的技術布局,為今天新能源業務的爆發奠定了堅實基礎。
出海密碼:海外并購企業全部盈利的奇跡
截至目前,濰柴在海外并購了10家企業,而且所有這些企業都實現了盈利——這一成績在全球制造業并購案例中實屬罕見。馬常海分享了濰柴的國際化密碼:協同化、當地化和同心化。
協同化是濰柴并購戰略的首要原則。“我們與主業無關的業務一律不干”,馬常海強調,并購必須聚焦國家戰略、與產業密切相關、聚焦技術瓶頸。這種心無旁騖攻主業的態度,確保了并購的質量和效果。
當地化則體現了濰柴的國際化智慧。以法國博杜安為例,這是濰柴最早并購的企業之一。濰柴不僅將自身文化和管理模式導入當地,還加大投資進行產能擴張,贏得了當地員工的認同。同時,濰柴也推動海外技術在中國的落地,實現“雙向當地化”。
同心化是文化層面的融合。“We are One”的理念在濰柴得到了充分體現。“我們很少提兼并、重組、收購,都是講戰略合作,推進文化融合。”馬常海表示,通過邀請海外員工、工會、管理層到中國做客,實現文化認同,這是海外企業協同發展的基礎。
新能源轉型:15年布局終迎收獲期
在全球汽車產業向新能源轉型的大潮中,濰柴的表現令人矚目。122%的新能源業務增長數字背后,是長達15年的持續投入和戰略耐心。
2010年,當新能源概念在中國還顯得前衛時,濰柴就已經開始布局。這種超前布局體現了企業管理層的前瞻視野。如今,隨著濰柴新能源產業園在煙臺的落地,年產能20GWh的電池PACK能力為新能源業務的規模化發展提供了保障。
值得注意的是,濰柴的新能源戰略并非簡單地跟隨潮流,而是基于自身優勢的差異化競爭。在商用車新能源化領域,濰柴憑借對動力系統的深刻理解,正在走出一條獨特的技術路線。
全球化新征程:從產品出口到品牌輸出
濰柴的國際化程度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,海外業務收入占到總收入的46%左右,國際化指數達到40.93%。這意味著濰柴已經從一個中國本土企業,成長為真正的全球化企業。
更重要的是,濰柴的出海模式已經從簡單的產品出口,升級為技術、品牌、管理和文化的全面輸出。在“We are one”的理念下,濰柴正在全球范圍內構建一個共生共融的產業生態。
馬常海對未來的展望充滿信心:“繼續貫徹協同化、當地化、同心化這三點,海外企業就一定能夠發展得越來越好,越來越健康。”這種信心源于濰柴已經探索出的成功路徑,也源于對中國制造業全球競爭力的深刻認知。
從動力技術突破到新能源轉型,從產品出口到全球運營,濰柴動力正在以其獨特的發展路徑,向世界展示中國高端裝備制造業的崛起之勢。在全球經濟格局重構的今天,濰柴的故事不僅是一個企業的成功,更是中國制造業從追趕到并跑再到領跑的縮影。